更新時間:2016-06-17,發布者:淏園網,瀏覽人數: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提交的一份名為《關于加強農村污水治理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提案》,引發了各界對農村污水治理的關注。這份提案指出,我國農村污水處理仍處于污水處理初級階段。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普遍存在廠網建設不完善,水平低下的問題。而早在去年,住建部村鎮建設司發布《關于請做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項目對接工作的函》,其中表示要在全國100個縣(市、區)開展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政府推動農村污水治理的決心也“可見一斑”。我國農村污水治理和城市污水治理有何異同?當下我國農村污水治理存在哪些問題?在5月27日召開的2016(第二屆)環境施治論壇上,與會專家就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討論。
國內處理率和設施運行率不高
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尚川(北京)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濤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透露,目前我國有6.74億農村人口,分布在250多萬個自然村,每天產生3000多萬噸生活污水,但是這些污水處理率不足10%,大部分未經處理排入到自然環境中。“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建設相對完善,到目前為止,全國將近有4000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在運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仍處于起步階段。”
羅濤還指出,即便在水處理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農村地區,設施運行率低也是逐漸暴露出來的重要問題之一。“以北京市為例,截至2015年,北京市農村污水處理率已達到60%,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卻出現設施運行率低的問題。在技術適用性方面的考慮不足,在后期管理方面投入不夠,這些都會對處理設施在后期的運行產生影響。”
直接復制國外經驗難
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出路何在?我國在治理城市污水時,成功借鑒國外已有的成熟技術,因此少走了許多“彎路”,縮短了發展歷程。在治理農村污水方面,是否也可借鑒國外已有的技術經驗?對此,羅濤認為仍值得商榷。
“農村污水處理大部分屬于分散污水處理。對比美國、日本及我國分散污水處理現狀,我國農村污水處理還存在不少差異。以農村污水量為例,我國農村污水量占全國50%,美國占25%,日本15%。此外,美國和日本已經在上世紀50年代完成城鎮化進程,而我國才完成56%。在這種背景下,發達國家的污水分散治理經驗,我國可進行部分借鑒,但由于現實情況存在不少差異,我國農村污水處理技術仍需要‘量身定制’。”羅濤強調說。
有著多年農村污水治理經驗的浙江省環保廳科技處高級工程師胡智鋒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透露,目前浙江全省正在采用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種類繁多,常用的包括:生物濾床、厭氧+人工濕地、太陽能微動力、A2/O工藝、一體化設備、凈化槽等技術。“在工藝選擇時,要因村因地制宜。要考慮本地區的經濟承受能力、運行管理能力、地型地貌等因素。通過優劣對比,選擇適宜的處理技術模式進行有計劃的部署實施。倘若選擇不當,將會使污水處理設施成‘曬太陽工程’,難以起到應有效果。”
尚有諸多“瓶頸”待破解
事實上,羅濤指出,除了技術問題外,在實際運營中,我國農村污水處理仍需克服諸多“短板”。
首先,專業運行人員缺乏。“由于農村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往往非常小,數量多而且高度分散,很難為每一個站配備一個專業的運維人員,同時這些農村往往遠離市區,設施設備的維修更新等也會受到較大限制。”
其次,水量水質變化大。羅濤指出,農村規模較小,高峰排水會短時間內對處理設施造成水量水質的沖擊,而農村居民生活規律高度一致,農村水量水質變化較大。這對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營也會造成很大考驗。
還有,單位能耗較高。羅濤透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規模雖然不大,但單位水處理電耗卻相對較高。“目前典型農村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單位電耗數倍于城市污水處理工藝。這也是未來需要克服的問題。”
胡智鋒強調說,農村污水處理要重視規劃設計與實施的銜接。在具體項目設計過程中,規劃編制單位應參與其中,及時與設計單位進行溝通對接,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規劃的意圖,使各縣市的污水治理道路按照規劃目標有計劃進行。
同時,胡智鋒也認為,要建立健全設施建設控制質量體系。現實實踐中,不少縣(市、區)因缺乏經驗、盲目推進進度、施工監管不到位等問題,使得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存在質量問題。對此應建立全面、科學的工程質量控制體系。從規劃、設計、現場施工到工程驗收等各環節均制訂相應管理措施來規范操作,把控質量。做到多元參與,多級監管。
另外,胡智鋒指出,許多農村污水處理廠設施雖已建成并出水運行,但運維管理仍未及時跟上,因此需建立與嚴格落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長效管理機制和體系,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一次建設、長久使用、持續發揮效用”。
需要穩運行、抗變化、低能耗技術
羅濤認為,我國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應滿足三方面條件:第一在低維護,簡化管理制度情況下可有效長期運行;第二能抗水質水量變化,讓系統能夠穩定長期保障出水水質的效果;第三需要低能耗,降低能耗成本。
他介紹說,目前我國的分散污水處理技術主要有以下幾類:生物處理工藝、生態處理工藝、生物處理+生態處理工藝結合。“這些技術路線各自都有優缺點,如生物處理中的厭氧工藝,工藝簡單,能耗低,產泥量小,但反應速率慢,停留時間長,導致構筑物占地大,投資高,并且產生的氣體存在安全隱患。而好氧工藝,出水水質好,占地小,但運行管理復雜、能耗高,抗水質水量負荷沖擊能力弱。生態處理工藝,運行管理簡單,維護方便,投資及運行費用低,但是處理效率較低,占地面積過大。生物+生態處理相結合的工藝,出水水質可比生物處理進一步提高,但管理復雜、能耗高、占地大。”
對比上述要求,羅濤認為目前農村污水處理三種處理技術路線都有其局限性:“生活處理、生態處理、生物+生態處理,第一個適用于城鄉接合部、敏感水域周邊和用地緊張的農村等,第二適用于用地不受任何限制的農村,第三適用于敏感水域周邊且用地不緊張的農村。因此在未來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